①于谦(公元1398—1457年)——字廷益,号节庵,钱塘(今浙江杭州市)人。
诗中借咏石灰,表现了自己不畏艰难、坚贞不屈,甘为民众的利益作牺牲的高尚精神。
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煅烧,面对严酷考验,却从容自若,处之淡然。
后两句借石灰之口,一语双关,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。
1、前一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;2、出处 明代于谦 的《石灰吟》;3、全诗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郑板桥 的《竹石》: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.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.于谦的《咏石灰》:咏石灰 千锤万击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.粉身碎骨全不顾,要留清白在人间.文天祥: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检举李白的《塞下曲》 五月天山雪,无花只有寒.笛中闻折柳,春色未曾看.晓战随金鼓,宵眠抱玉鞍.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.
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,就请转告他们:我的心,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。
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(今南京市)丞任,辛渐是他的朋友,这次拟由润州渡江,取道扬州,北上洛阳。
王昌龄当时遭到众口毁谤,《詹才子传》说他“晚途不谨小节,谤议沸腾,两窜遐荒。
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,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,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。
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,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,那就没有多大价值。
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,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。
加“若等闲”三字,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,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,都从容不迫,视若等闲。
“粉身碎骨”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,而“全不怕”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。
至于最后一句“要留清白在人间”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,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。
于谦议立景帝,亲自率兵固守北京,击退瓦剌,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。
仲夏小旱方致祷忽大雨连日江水为涨喜而有作(陆游)旱苗垂槁叹何堪,大雨谁知变立谈。
1.《岳忠武王祠》年代: 明 作者: 于谦匹马南来渡浙河,汴城宫阙远嵯峨。
2.《满江红·怒发冲冠》年代: 宋 作者: 岳飞怒发冲冠,凭栏处潇潇雨歇。
3.《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》年代: 宋 作者: 文天祥直弦不似曲如钩,自古圣贤多被囚。
4.《过零丁洋》年代: 宋 作者: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,干戈寥落四周星。